20171128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南濮阳

自动草稿
        2017年11月28日从鹤壁来到了历史文化名城——濮阳,当天天气真不错,下午在濮阳博物馆广场晒暖暖的老人很多,北方的太阳没有那么烈,在这里晒太阳非常舒服,在晒太阳的过程中发现博物馆是开门的,所以就进去参观了下,里面很冷,参观的人不多,由于从酒店出来没有带相机,只好拿手机拍摄了。

自动草稿
      里面的很多文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里一个多小时的参观是非常值得的,对于濮阳、中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是当时手机拍摄的一些照片,以作留念。最大的感受是我们的确是农业文明的古国,这些文物是最好的见证。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石磨盘及磨棒
此展品为仰韶文化时期文物。盘(长61厘米,宽32,厚9.5厘米);大棒(长35.8厘米,宽8.9;厚3.9厘米);小棒(长23.8厘米,宽6.4,厚3.3厘米)。1988年河南省濮阳市西水波遗址墓葬出土。磨盘呈舟形,使用面平整,稍凹,平底。大棒扁平,两端稍细。小棒的断面呈三角形。此文物是当时人们粉碎粮食的工具,反映了当时手工业的生产水平及生活状况。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这里的蚌壳摆塑是复制品,真正的在国家博物馆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这条由蚌壳摆塑而成的“中华第一龙”,将中国天文学中的“四象”传统又往前提了3700年。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春秋灰陶鸭
此展品为春秋文物。通高28.1厘米。1988年,河南省濮阳县西水坡遗址考古挖掘出土。昂首展翅、张口瞠目,两蹼呈“八”字形站立,尾巴有一空榫。尾缺。整体浑圆。现收藏于濮阳市博物馆。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城滑脊汤

        濮城滑脊汤属濮城名吃之一、以汤香味美为特点。
  滑脊汤的做法:将新鲜的猪瘦肉细细洗净,切成薄片或条,用食盐、味精码味;然后取芡粉用开水烫成熟浆,或将芡粉搅成糊状。把肉片逐片挂匀糊状芡粉下入汤锅中,用小火炖约十五个分钟,再放入生姜颗粒、蒜沫、葱丝、胡椒粉等等,并用精盐、味精、香油调好味,尤其加上老陈醋,起锅舀出,那热气腾腾的碗中,盛装登场的便是令人赏心悦目的美味的滑脊汤了。
  那刚出锅滑脊汤,看起来油润滑爽,吃起来软烂醇香,芳香扑鼻。轻轻地用筷子夹起,伸长舌头卷住,稍微轻轻一吸,那油光滑亮的芡粉肉团便“倏”地一声,滑入了口中,转瞬之间便又像一个神奇的精灵一般又滑入了胃里,沿途仿佛一股热烘烘的暖流涌进胸膛,烫得人浑身舒服至极。吃快了,甚至烫得人眼泪直滚。但心里却依旧暖洋洋,热烘烘,润酥酥的,颊齿留香,余味无穷,让人顾不得烫,急不可耐又飞快地来上一碗滑脊汤肉,再来上一个烧饼,吃得肚儿圆圆,直打饱嗝。 ”
  滑脊汤味道美,再加上原料普通,做法简单,在乡村自然深受欢迎。滑脊汤就像濮洲朴实的老乡一样,外表平凡、朴实,出身贫寒卑微,甚至看上去有一点点地憨厚,钝拙,让人误会甚至误解。其实仔细想想,现实中,生活里,也往往正是那些出身贫寒卑微,从最艰苦环境里走出来憨厚钝拙的人们,才最懂得生活的艰辛,也最能吃得苦中之苦,最后成就一番大业的却往往就是他们,这种精神正如濮洲的滑脊汤,看似土里土气,甚至上不得大雅之堂,但正是这种平凡和朴实滋养了一方水土,强壮了一方儿女的钢筋铁骨。
自动草稿